作者: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3-04 阅读次数:
编者按: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而高校思政工作者是这一灵魂工程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本栏目的每篇案例都来自温州高校思政工作的生动实践,它们从一线思政工作者的视角,带领我们一窥当下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工作现状,去领略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成长成才,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
“回顾我在学校五年的学习时光,只能用‘充实’和‘收获’两个词来形容。”陆雨是温州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的2022届毕业班学生,他取得了研究生考试笔试384分的成绩,即将踏上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面试的征程。而对于陆雨来说,心里最需要感谢的人就是他的班主任应子怡老师。
高教学水平重树学生信心
想要学好建筑学专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建筑概论、建筑初步、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乡村规划设计等多个课程,且该专业需要五年才能读完。大一时期,陆雨面对深奥、陌生的专业课程时也曾迷茫过,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2018年,应子怡来到温州理工学院,担任陆雨的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他运用问题启发、翻转课堂等方式方法提升同学们的课堂专注度、参与度,将一层层的知识点按照层次、条理,循序渐进地进行传授,对同学们提交的设计图、设计作品,他也耐心地进行审阅,尊重、品鉴每位同学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并给予建设性的建议、指导。“他只是简单的几句建议,却使我们收获良多。应老师对于课堂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因为应老师,陆雨对建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重新树立了学好建筑专业的信心。
随后,陆雨还加入了应子怡的乡村振兴设计工作室,和其他同学一起攻竞赛、做项目。那也是陆雨大学里最快乐的时光。
亦师亦友陪伴学生成长
陆雨说,他在老师应子怡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是一方面,专心做事的工作态度也是一方面。
大二期间,陆雨第一次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带领团队参加竞赛,一开始他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于是,应子怡驱车两个多小时,带着学生去乡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带着他们与当地的村干部沟通交流,启发学生布置整体规划、整理文本脉络。
“应老师既给予我们自由的设计想象空间,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又帮我们理清思路,升华设计的主题。”陆雨认为,这样的指导方式培养并锻炼了自己实操的能力,而和应老师一起参加比赛的经历也给自己今后就业增加了经验。
“亦师亦友。”陆雨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参加竞赛时,老师陪着他们一起在工作室通宵赶设计图,累了就外衣一盖在沙发上睡一觉,醒后继续指导;闲暇时,老师和他们一起打球,还时不时请学生撮一顿好吃的,和他们聊未来的规划。
“有为青年、拼命三郎。”这是同事庄在锦对应子怡的评价。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教师,应子怡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教学身上。“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了解地方需求,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应子怡一有时间就带着学生东奔西跑,深入乡村去做调查和实践。他希望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实现地方的乡村振兴发展。
教学生成才更教学生爱国
应子怡的乡村振兴设计工作室就是这样一个校地合作的项目平台。工作室以建筑设计来助力乡村振兴,并建立项目导入教学,再以竞赛形式带动教学。
三四年的时间里,应子怡带着学生们走访了多个乡村,不仅先后完成了永嘉县鹤盛镇总体规划设计、岩上村四季稻田设计、平阳县凤卧镇省一大旧址红色小镇整体提升方案等十来个乡村改造项目,助力当地的品牌提升,他还带着学生参加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共青团省委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多个比赛,拿下许许多多的奖项。
“这是服务+教学结合的一个过程,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又可为他们的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应子怡说,投身于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是贯彻爱国教育。
温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吕信恩称赞应子怡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忠实实践者。他说,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里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的作用只是发现了千里马,而应子怡老师则培养出了以陆雨同学为代表的一群“千里马”。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老师更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誉。作为专业课教师和系主任,应子怡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走进了学生心灵,点燃了学生激情,传授了学生知识,成就了学生梦想,他是全市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新生力量和优秀代表。